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1的文章

查爾德蘭戰役:奠定鄂圖曼和薩法維的地緣政治格局(一)

圖片
     1453 年,鄂圖曼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並將其立為新都,從鄂圖曼史的角度來看,這標誌著政體轉型,從邊境的信仰戰士 (Ghaza) 政體蛻變為中央集權的帝國。 [1] 對外方面,在蘇丹巴耶濟德二世任內,為解決王位競爭的隱憂,鄂圖曼帝國也和歐洲各國建立起國對國談判及互動的外交慣例; 1495 年王位競爭者傑姆( Cem )之死更意味著巴耶濟德的王位再也不受到挑戰。 [2]     儘管如此,對於鄂圖曼帝國而言,即使解決王位競爭的內憂,外患仍持續存在。安納托利亞東部突厥游牧民的騷動、馬穆魯克王朝的勢力以及剛崛起的薩法維王朝更是影響著鄂圖曼帝國的穩定。在不同勢力競逐的過程中,查爾德蘭戰役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薩法維教團及支持者不斷在安那托利亞號朝群眾叛變,影響鄂圖曼帝國的政治權威;另一方面,薩法維政權的出現讓鄂圖曼的東進出現諸多變數,因此這場戰役的走向將會決定鄂圖曼、薩法維及馬穆魯克王朝未來的命運。     本文將分為三部分探討查爾德蘭戰役,其一為薩法維教團及奇茲爾巴什的出現,成為薩法維帝國的核心;其二為鄂圖曼王位繼承戰,牽涉到奇茲爾巴什動亂、鄂圖曼權力鬥爭及帝國穩定;其三是查爾德蘭戰役,戰役的成敗及走向將決定鄂圖曼帝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略布局及利益。   薩法維教團、奇茲爾巴什及帝國形成     蒙古軍在 13 世紀中葉橫掃歐亞大陸,造成各地毀滅性破壞、經濟衰退及游牧化等問題,但另一方面也擴大歐亞大陸商業貿易、旅行及傳教的流動,其中蘇非道團及托缽僧( Dervish )的活動也吸引伊斯蘭中土地帶的平民百姓,並為後來諸多的政權奠定統治合法性,包含鄂圖曼帝國以及薩法維帝國。     薩法維帝國是以薩法為教團為核心所建立的政權。薩法維教團( Safaviyya )取名自創始人謝赫薩非丁( Safi-ad-din Ardabili ),教團 14 世紀初成立於伊朗西北部、鄰近裏海及亞塞拜然的阿爾達比勒地區( Ardabil )。 [3] 傳統上阿爾達比勒被歸類為亞塞拜然地區的一部份,人口組成主要為亞塞拜然人,在阿拔斯王朝前期為亞塞拜然的首府,隨後重要性則讓位給大不理士( Tabriz )。 [4] 阿爾達比勒位於大不理士及裏海之間,因此不論是商業貿易或著政治軍事都...